Search

【問題總也不老,只是沒有找出真正問題】

有一次,在社福會議遇到一位學者,認為許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問題總也不老,只是沒有找出真正問題】

有一次,在社福會議遇到一位學者,認為許多社福提案都是老問題,沒什麼新意。

因為我不是社福領域的人,反而有不同觀點。老問題如果沒被解決,當然很難有新意,常常是沒有新方法,如果帶入新方法,就有可能解決老問題,不能只是責備沒有新意,而需要協助提供新方法、新角度的刺激。

前幾天在帶領地方政府社會局同仁、婦女團體在構思、討論各自提出的婦女服務創新計畫,都是針對不同脈絡的弱勢女性,找出改善她們現有狀態的企劃。

例如喪偶的、不識字長輩、想重返職場、身體障礙的女性族群。

隨著企劃提案的深入討論,我發現一個核心問題。主要就是搜集訪談很多女性需求與問題,我提出一個更核心的問題,你們確認有能力解讀與詮釋這些問題嗎?能夠從繁雜的資料中找出潛在需求的可能性?

除了解讀能力,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,一開始進行的深度訪談能力是否足夠?訪談與觀察技巧能否找到最重要的問題,還是只是把問題問完,有填寫內容就了事?

甚至,有些計畫是還在構思,沒有確認服務對象的真正需求與痛點,是否需要有初步訪談調查,才能確認方向與主題沒有偏離,或是有可能要砍掉重練,才能找到最重要、可行的主題。

這些問題很類似《風土經濟學》提出的「旅人的思維」。用客觀但深入其中的人類學方式、以及站在旅人的主觀感受上,去了解問題核心,能否具體描述現狀,從細微瑣碎故事中挖掘出大意義

這個企劃工作坊結束後,我們馬上增加新的培訓課程。包括提問力,要來補強最前端的訪談提問能力,以及擬定企劃之後的簡報表達能力。

問題多且繁雜,但是基礎能力反而更重要。過去許多政府單位、社福領域,反而在這部分技能需要大幅強化。

因為許多需要具體協助改善的弱勢女性,她們幾乎都是長期隱形的、沈默、被忽視的族群。更需要社福人員在規劃解方之前,有徹底、深入的發掘問題、定義新問題與詮釋解讀的能力。

在創新與服務之前,花時間做好最重要的調查,才有可能找出真正問題,進一步構思好的解決方案,並持續修正調整,否則老問題就一直是老問題。

將企劃、提問與田野調查、簡報表達的能力,逐步放入社會福利領域之中,也是一個新挑戰,對學員、對我來說,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挑戰與學習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不要溫馴的走入良夜,奮力捕捉消逝的光明。出發就是改變,以熱情為導?
View all posts